出發前往澳洲人力車聚會

2008/04/03

一年一度的澳洲人力車(Oz HPV)聚會又來了。離上次參加也有2年了。
這次地點在9百公里外,維多利亞州的Woodonga。我們也將順便到維多利亞州進行約兩周的單車旅行,探訪澳洲的“高山”群。

老忙著旅行,真是奇怪。
菜園光禿禿的很可憐。今天要趕快整地種下蠶豆和豌豆。不知道三個禮拜不澆水,長不長得成…
有好多計劃得進行,還有以前欠得債要整理-__-…加油!

都市裏的燈光秀,吸引非常多觀光客,城裏盡是在找停車位的車。政府花了好幾百萬台幣讓這場燈光秀延長2周展覽時間,另一方面又進行夜間停燈一小時的“節能”活動…………

菜園急需照料。


來自南半球的問候

2008/03/25

各位,
我回到阿德雷德。離開澳洲也將近一年了。光陰似箭!
這次回來帶了一堆書,一把吉他和一支“大同電鍋”等,雖然沒單車,行李還挺重,大約有40公斤。
我們的大拖車還沒做好。歐利特別向Bruce借了他的拖車,帶了所有行李仍綽綽有餘。

所有物太多在遷徙時就是大麻煩。因此,暫時實在不想遷徙啦。

Bruce和歐利騎單車來接我。附帶一提,Bruce借我的公路車,好騎得不像話,除了斜躺車外,很少有這麽適合我的車。


今年阿德雷德乾旱得實在太嚴重了。Torrens河已經乾枯!而且四處都呈現乾黃景象。想當初2005年第一次來這時,常被菜園裏的雜草stingy nettles叮得很慘,這是一種喜歡潮濕的雜草。近年來,連雜草都很難見到了,更別提stingy nettles。今年的乾旱慘況令人難過。

不過菜園裏還是有屹立不搖的生命。長得最大叢的是一種叫Curry Plant的香草。我得好好研究這個我不熟的傢伙。另外是長了好幾年的石榴,去年結了3各果,今年竟然長了快10個果咯!長了好幾年的無花果樹,也仍持續長大中。因為乾旱的緣故,檸檬很小顆。至少還活著就是了。

剛好是復活節長假,路上車很少,真好。海邊的風箏慶典。

腳踏車藝術家們仍然非常活躍。今天正在舉辦國際快遞競賽。問過桃園當郵差的小綠,他好像只能騎機車送信。這裡有些快遞騎得是沒刹車,沒變速的track bikes。

我們離藝術家氣質還是稍遠,爲啥連塗鴉都畫不好啊。


早春的告別

2008/03/12

自從去年底回來,經歷溫暖的臘月,陰雨不斷的年初,到現在,終於生命似乎又恢復了活力。

前幾個禮拜,參加千里步道的試走,然後又和淡水幸福農莊私塾班的朋友下臺東拜訪秀明自然農法的農家。回到家來,乍然發現四個月前隨意播得種,而且成長緩慢的植物們,竟然都突然變高變壯了。整頓過的蚯蚓缸,竟然也長滿了成千上萬的蚯蚓,現在得供給他們許多食物。市場小販不再吝惜賜我菜葉,樓下麪攤也允諾天天可以供給我撥除的剩葉。
短短的四個月裡,結交了不少新朋友。2月開始到幸福農莊上課更是讓我大啓發。不過,遙遠的南半球仍有個渺小而堅定的呼喚,雖然我不想離開,但也只能說,我會想念大家的!

用報紙做成的育苗盆仍繼續長,而且沒有蟲害。

長得不好的豌豆也結果了。媽媽每天都會摘來生吃。

飽受蟲害的橄欖菜結種了,吸引了許多蜜蜂。可以採到很多種子吧。

被狗咬得半死的Zucchini,也存活了下來,開花結果了。

原本長得慢又生病的番茄,突然在我十多天沒看到它們而長成好大一叢,病或營養缺乏也沒了。

最近家裏來了許多訪客。


【她方生活】宿命式的流浪?

2007/05/20


自從南美旅行以來,一直過著流浪遷徙的生活。並沒有經過什麼神聖的抉擇,不過是跟著命運走罷了。一度還以為,天生有流浪的癮頭。流浪確實需要點獨特的特質。有一次朋友說我無情,我沒放在心上,現在想想,確實有幾分道理。

台北,尤其是木柵,我對它有種家鄉的情感,但和Olly不一樣,我沒有迫切的欲望想要在家鄉定居。尤其現在高速公路在此開腸破肚,聽說攬車還要入進。它比較是我的鄉愁。我懷念兒時在政大溪畔戲水,揀食稻米、追逐蝴蝶的片斷畫面。國中導師曾一本正經地教我們不要以身為城市鄉下人為恥,而我覺得這是如此幸福。

生長了二十年的地方,朋友少得可憐,這方面孤僻的性格可能遺傳到我媽。所以離開家鄉出門去旅行對我一直不是什麼困難的事。加上一份可有可無的工作,遙不可及的地價與房價,不如去流浪,生活還有趣些。旅行成為我認識世界、人生的方式,也引領著我進入一個全新的人生。

第一次感到巨大的不適應,是剛來到澳洲南部阿德雷得的時候。這和之前的旅行不一樣,是到異鄉半定居。一個異於旅行的全新體驗。過去一直活在父母建設好的家庭下,此時要自己當家作主,建立實體與心靈上的家,同時還必須在新國度,新環境找到自己的定位。沮喪免不了,此時故鄉變得如此美好,一切都是異鄉惹得禍。我自問了無數次,是不是該背包款款回家去。隋著時間累積,我漸漸接受自己的新角色,不要老是一意孤行,多為我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想想,並學習樂觀看待人生。原本不熟悉的地方,漸漸熟悉,如魚得水。朋友們,志同道合的社群也陸續降臨。
就在此時,我為了三年前的許諾,又要出發去旅行。這次不只背包款款,家具也得打包,離開親手營造的家。要和原本荒地變菜園的後院和蚯蚓寶貝們說再見,是件多麼殘酷的事。
而更不可思議的是,這次的離開,讓我覺得自己多對不起朋友們。幾個月前bicycle fish直接難過的對我說,「你走了,我怎麼辦!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呀!」之後,他就很少來拜訪我了。我才明白,我這般來來去去的遊蕩,對視我為好友的人是多大的傷害。我完全打亂了他們穩定的生活,我開始感到非常罪惡。憑什麼我可以這麼做?難道我只能與朋友維持冷淡的關係?多可悲。

我現在明白,流浪的癮頭確實會自動消褪。人不能一生過著與生存的土地與周遭人們若即若離的生命。
我想這次B2P大概是我近年內最後一場長途旅行。算是告別二十年華的終曲吧?。


【她方生活】採野蘑菇

2007/05/01

繼夏末四處採食桃李,無花果,葡萄等水果後,都市食物游擊生活稍稍平緩一個多月。暫時又成爲蔬果店,1元蔬果的消費者。

隨著秋天的降臨,難得的天霖,終于在上禮拜降臨了。而且連續下得不停。我們的蓄水塔,不到一天内就灌滿了。農夫群組,快樂地上網分享雨水的喜悅。電視上,鄉村農夫快樂地在田地上起舞。雖然就要搬家了,我還是趕緊把之前育得苗,種到土裏。只要老天給面子,願意給點水,農地是不大需要照顧的。

午餐時,給Olly帶去他早上忘記的三明治,我們一起在公司附近老穀倉的草地上吃午餐。怪怪,仔細一看,樹下竟然長滿了野蘑菇,大概是天氣轉涼,雨水漸多的緣故,野蘑菇長得挺盛,興高采烈採了2公斤的肥大野菇,算是離開阿德雷德前的最後都市食物游擊。爲了確認吃了它們,不用上急診。特地到農業局查了一下,這些野菇應該符合可食野蘑菇的特徵:
1。菇傘大(4-16公分),肉多,菇傘頂為白至棕色,不可有金色,黃色,綠色。
2。年幼菌摺是粉紅色的,隨年紀增長漸為棕色。

去煮野菇麵了。


[B2P]手工打造斜躺自行車1

2007/04/26

製作馬鞍袋的錄影帶。

Olly說得話真是我們心情的寫照啊。

Olly解釋如何製作我們的流線型馬鞍袋。


【有機生活】自製皮膚保養品

2007/04/15

打從對自給自足的生活有興趣開始,對各種從基本原料製成的手工品,都興致高昂地想學習。
例如,雖然還沒種米和小麥(種可能不是特難,難得是採收磨粉?),咱家基本食物是全麥米,麥片和石磨全麥麵粉(麵粉北邊谷地家庭事業產的,從公社’co op’買的)。麵粉拿來做酸麵糰麵包,酵母是自己養的。也拿來做麵條,水餃皮,手抓餅,批薩等等食物。

南美旅行前的我挺驢的,以爲手工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就比如做優格,一直以爲很難作,直到南美和阿根廷朋友住在一起,才發現,不過靠牛奶/奶粉,菌種,手指和毛毯,很容易就可以作出優格。根本不用像網路說得,還要啥麽溫度計,等等瑣瑣碎碎的事。如果用奶粉做,連等牛奶冷卻或洗鍋子都不用。1分鐘輕輕松松做優格。

麵條也一樣,剛開始確實有些失敗,面會斷掉。後來看了周老師的這篇文章,才恍然大悟冷水面與燙水面的不同。面煮了會吸水,所以做麵糰時,水量要比一般時候少。就把水和麵粉和一和,抓幾下,也不用捏多久,放(醒)個二十分鐘,就好啦。(我是用我生日禮物義式壓面機切麵的)多的面晾起來,一下就干了,下次可以用。

現在一般清洗家裏,就用熱水,必要時用小蘇打粉或醋。還是有買洗衣粉和肥皂。洗碗精是給Olly和客人用的,有些人很奇怪,明明用熱水就可以,非得用清潔劑,不然就不會洗碗。
拜托,外國人洗碗是不沖碗的!

如何用基本原料,或是家中可自產的原料取代這些清潔用品?我很好奇。上次到塔斯馬尼亞島打工,農場主Peter教我們用廢油做肥皂,才發現,原來這麽簡單!10分鐘做好一年份,還幫地方餐廳清理掉廢油!
以前用google找得資料,不是極其複雜,就是原料極其昂貴。被唬爛了。

自從發現位在Clarence Park社區的公社(Co. Op)販賣部後,接續發現許多志同道合的社群。Pam經營的‘Living in Harmony with the Planet’ BACK TO BASICS WORKSHOPS(重回基本生活),就是其中之一。她每個月在社區活動中心授課,我興致高昂的參加了。

Pam過去20年來結束護士生涯,開始致力於寫作,以傳承各種古老的生活,家庭技藝,推廣永續生活為己任。她生活在自己打造的城市小小世外桃源裏,與十幾隻流浪貓住在一起。

今天上得是皮膚保養課。課程開場白講得是消費主義,廣告,綠色唬爛(greenwash)產品等等,保養品當然是很好的例子。然後説到動物試驗,商業保養品的原料又怎麼樣與印尼的森林倒下有關。。。
當然最重要的,是生活中,怎麽回到基本生活。

Pam說,最難的是說服現在人,相信自製的保養品,也能達成商業產品的效果。
她的基本理念是,基本原料應該是很容易取得的,最好家裏後院,公園就有。而且花費應該低廉。她第一個介紹的原料,我完全沒想過,竟然是“燕麥粉!”
澳洲的老人家,年輕的時候,是絕不會用洗髮精洗頭的,當時的人認爲這會把油脂洗掉很傷髮質,皮膚。所以都乾洗。介質就是燕麥粉。原來液體的洗髮精,是這幾十年來才出現的。
從古老的時候,燕麥粉就一直是重要的保養品介質。

燕麥粉有溫和的磨沙作用,能鎮定,活化皮膚。比肥皂溫和,而且能滋養肌膚。消除烏斑。是肥皂的替代品。
Pam說,現代人覺得用燕麥粉很噁心,不願嘗試。立刻,搬出一盆水,叫我們用一小匙燕麥粉洗洗手。果然還滿舒服的。

以下我就把製作内容大致整理一下,當然,下述原料是屬於澳洲很在地的資源,價格也都很便宜。臺灣一定也有類似的古老智慧。望知道的人,能告訴我。

皮膚保養得步驟有三:

1.清洗:如面膜,摩擦膏,或清潔劑,以清除污垢,油脂,老化皮膚等。
2.收斂:移除剩餘的髒污,使皮膚清新,恢復年輕,收縮因清洗而張開的毛孔。
3.潤膚:油和水的結合軆。補囘清洗時失去的油脂,保護皮膚,避免乾澀,皺紋生成。油性皮膚者較不需要。

製作皮膚保養品的基本材料:

1.香草。(在澳洲,容易取得的有迷迭香,百里香,sage,薰衣草等)

2.燕麥粉。

3.醋(蘋果醋),檸檬汁等。(很好的收斂劑。冷水也可以)

4.油。

5.蜂蜜/蜜蠟(蜜蠟是用來讓油水結合的)。

實際製做品(比例沒有絕對,因個人喜好調配):

1.洗手袋
剪一塊布,中央放置數匙燕麥粉,和香料少許。用繩子把口扎起來。
拿來洗手。

2.洗面磨膏
燕麥粉+水(或檸檬汁,醋)+蜂蜜少許調和。在臉上輕輕按摩5分鐘,然後用水洗掉。

3.保溼乳
1份杏仁油(或其他油脂)+1份香草水(將沸水倒入稍爲剁過的香草裏)混勻。加熱融化少許蜜蠟。加入油水混合,然後用力搖晃。若沒有完全成爲乳液,再稍爲融化,用力搖。

4.護唇膏
椰子油+葡萄籽油,加入融化蜜蠟中略加熱,分裝置小器皿中。

都非常簡單,大家有機會做做吧!


從古巴看見旅行的意義 2

2007/03/19

Elvira一直很好奇,未來怎麼樣才會更美好。因此,她踏上了古巴之旅,親身體驗這個社會如何度過能源危機及經濟危機,如何從養蚯蚓重建他們的經濟…在這,城市裡種植了足以養活市民的蔬果,單車數量高於汽車,有機是基本原則。
原本以為Elvira大概是四、五十歲的阿姨,其實年紀和我差不多,留著一頭短髮,朝氣十足。

分享會一開始,Elvira播放一部名為「「社區的力量:古巴如何在能源危機中存活下來」The Power of Community: How Cuba survived Peak Oil" 」的紀錄片。「peak oil」(能源危機)指得是,「當世界天然石油半數被用盡的時點」。石油產量開始下降的時代,成本提高,能源減少,將產生嚴重的經濟衝擊。人類在兩世代間,已經用盡了大半石油。
Faith Morgen和Pat Murphy在2003年開始研究起「能源危機」(peak oil),並習知早在1990年,古巴失去蘇聯老大哥支持後,就已經經歷失去大半石油進口的疼痛,並存活下來。他們很好奇,古巴是如何轉型、存活下來的。在這段轉型期,古巴從大規模農業,仰賴以石油為原料的除蟲劑、化學肥料,轉型成小型有機農莊和都市菜園。從一個高度工業的社會,轉型成永續發展的社會。我看得津津有味。石油突然不到一半的時後,居民開始搭公車上下班,但是巴士也沒這麼多、燃料也不夠。這些人先是花2個小時等巴士,巴士來了擠不上,再等2、3個小時也回不了家。當時政府進口了百萬量中國自行車。
石油減少,政治孤立,原本以輸出煙草、甘蔗等無法餵飽居民為農業的古巴,糧食陷入困境。每人分配到得食物,卡路里是每日需求的最低限度。人們開始在各種可能的空地上務農:屋頂、角落、城市周圍…食物運送必須在5公里內。沒有能源也無法使用大型器具、牽引機,傳統的牛耕方式復活,老農們復出,開始在各社區教授如何牛耕。沒有能源,當然也沒有除草劑、化肥,自然走向有機一途。養蚯蚓做肥料,不同蔬果交錯種植,減少蟲害。城市裡大多是律師、醫師這種對溫飽沒啥助益的職業,人們開始學習務農。
在轉型期間,熟稔有機農業知識的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想起塔斯馬尼亞島上打工,無電的自然農莊主Peter。他一副嚴肅地告誡日本女孩,丈夫該找農夫,持有這種知識的人,才有辦法在新世紀裡餵飽家人。並預言,能源危機來臨,搶奪食物的亂象。信心十足的說,就算都市人要到他的農場上搶食物,什麼也搶不到。他實行自然農法,不除草,「都市人」沒能力在雜草中發現蔬果。

Elvira長期從事社區菜園(community garden)運動。這次古巴之旅,不是什麼公務,純粹是個人的背包旅行。影片結束,秀了許多她在古巴捕捉的畫面,並講述她所見所聞。她驚豔於古巴的創造力,DIY工作室散落各地,各種回收品創造出各式人力運輸工具。有機農莊、都市菜園、草藥園(古巴也缺乏外來化學藥物)。講得慷慨激昂的她,汗水淋漓。
她說,外國遊客享有特權/金錢,才有辦法在各城市間搭巴士旅行。也提及古巴人對現存處境混雜的想法。
回國後,Elvira開始遊走澳洲各地,播放紀錄片,並分享她的旅行經驗。從她,我看到旅行的意義。
(演講結束,來自「南澳永續農業協會」,穿了A罩杯的男孩(?),宣傳阿德雷得市將在河邊有一個都市菜園,號召有志者一同協力。瞎米!原來這裡也有永續農業協會,而且可以到河邊種菜!)

相對於Elvira,我的旅行實在太膚淺。我的第一場壯遊,一年的南美之旅,帶給我極大的震撼。但是我不會想再重複一次。那是屬於年輕人,不知何去何從的鬼混閒晃。現在的我,應該找到一些人生的主題,並積極專研,旅行最好也以此為主題,如果真的需要旅行的話。
最後一次旅行,是騎單車上西藏,那是我第一場單車旅行時留下的憾恨。西藏之旅結束,我只感到消彌了心中的一個憾恨。人生並沒有太大的成長,對其他人也沒多大助益。現在我又要從北京到巴黎,那是兩年半前的許諾,該如何與我人生的主題相連結呢?


從古巴看見旅行的意義 1

2007/03/18

在阿德雷得生活將近2年,直到Bicycle Fish帶我去認識Ashley後,才讓我找到一群理念相同的社群。
認識Ashley和他創辦的社區合作社(co. op.)後,我決定到社區合作社當義工。有一天,南澳的種子捍衛者/種子銀行俱樂部,寄來一封交換種子的邀請信。瞎米!原來南澳也有種子捍衛者(Seed Saver)俱樂部,先是吃了一驚,然後決定不管有多忙,一定要去交換種子。
鄰居綠手指Annie曾經交換過一些種子,送給過我一些。雖然大部分都敗壞在我這個憨仔手上,不過至少還有兩三種可去交換。我坐火車到北邊的Gawler,然後騎著單車拜訪當日的示範農場。嗯,原來雞種也有人守衛著。然後我又來到保存無花果種的田家,和會員交換種子。並負責品嚐各種無花果,幫助Tony和Julie處理無花果命名的工作,找出某些一樣的無花果卻有不一樣的名字。可惜我吃了十二種,就不支倒地,完全沒貢獻。看著兩百棵無花果樹竟然長在這狹小的土地上,不禁讚嘆生命的力量。

後來參加花園工作室,免費學習插枝等技巧,向上地幫忙收拾善後(其實在等火車),常見到我的大姊Allison直說,應該送幾個LETS的點數給我。瞎米?Lets(Local Exchange System)「地方以物易物系統」,有這種組織?這麼說,我可以用我種得蔬果、麵包何其它會員,交換東西或服務。或許可以用幾個瓜瓜,換一個專業一點的剪髮,就不用頂著Olly狗啃頭到處走了!

也因為收到種子捍衛者俱樂部群組的信,才發現我們家街角,有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中心──凱倫伊利雅德社會中心(Karen Elliot Social Centre)。禮拜六晚上,推動無暴力、女權、社區菜園的Elvira,就要從墨爾本來到阿德雷得,分享她到古巴的所見所聞,古巴永續農業(permaculture)的發展。演講中還會播放紀錄片「社區的力量:古巴如何在能源危機中存活下來」The Power of Community: How Cuba survived Peak Oil“.

禮拜六晚上,我踏著腳踏車,到時常經過,雖然好奇,卻不曾發現的好地方。到得時候,人滿為患。這裡已經進行了一整天的自己動手做(DIY)工作室。「請問這裡等一下是不是有有關古巴的演講?」「是的,不過延後一小時。先會有一場有關女性主義的座談,你可以留下來聽」。「請問單車可以停哪?」「停後面。那裡一堆單車。」我往後走,路上已經倒了幾個醉漢。屋後果然停了一排腳踏車,還有一個菜園。挖,裡邊全是一群大學生年紀的人,許多穿著有些古怪,啤酒喝個不停。有的頭剃了一半,另一半有1公尺長;有的身上都是刺青;當然也有的讀書人模樣。
當我大學的時候,可能還對女性主義有些興趣,現在的我已經明白,我頭腦簡單,無法理解這些理論到底在講啥。翻譯工作只推過一件,就是女性主義的法律書,女性主義+法律,我一定看不懂。後來我喜歡做菜,待在家裡,無心發展什麼「事業」、權力,感覺落入傳統婦女的地位,女性主義讓我覺得自己很沒出息。

分享會開始前,講者前的軟骨頭上,已經躺滿一群女孩。雖然都是英文,和後來的永續農業相比,我時常聽不懂他們在講些什麼。第一位講者,是一位比較資深的婦權運動者,一開始他就講了一堆名字,大概是知名的女性主義者。然後咕嚕咕嚕沒聽懂,只聽懂他在推動女權運動時交了一個女朋友,然後他又如何脫離毒癮和酒癮,與兒子親友重建關係。第二位,是在政府部門工作,出自毒癮家庭,然後什麼階級、特權,咕嚕咕嚕。第三位,患了特殊的荷爾蒙疾病,會長毛,會變胖,然後講什麼美貌,咕嚕咕嚕。第四位,在北邊沙漠裡反核,如何在那裡呆,設立工作室,如何把核廢料場趕出那裡(不知該核廢料場轉搬到哪?希望不是今年B2P會經過的哈薩克)。不耐,讓我的耳朵漸漸失靈,然後只祈禱他們趕快講完換下一場。

分享會終於結束!年輕人走了大半,到對面開party去,漸漸看到一些較年老且慈祥的面孔進到房裡來。
未完‧接續


新書《單車浪遊》‧作家的一天

2007/03/13

各位知道嗎,Ting的第二本新書《單車浪遊》已經出版了!

2007年我將展開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活動。
這是一個「行動力(mobility)新未來」為主題的活動。自然可以聯想到環保的意識在裡頭:自行車只用人力,不需消耗燃油,不排放廢氣,不會產生溫室效應。汽車時代來臨,帶來的不只是溫室效應而已。原始的森林,被開發成道路、停車場;居住的城市越來越大了,無止盡的向外延伸,所謂的郊區化出現了,人們開始住在宜蘭,開高速公路到台北上班,卡在車陣中。汽車出現,死亡車禍和塞車一樣,開始無所不在,美好的家庭破碎了,幼童們被鎖在家裡…過去1百年來,人類的生活徹底被汽車時代改變。這次活動希望丟一個問題給大家,在新的世紀裡「你究竟想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食衣住行,「行」是生活基本的一環。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選擇幫忙替「Motivation」募款的原因之一,「Motivation」正協助世界上貧窮的「行」動不便殘障者,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Ting已經義賣20本新書《單車浪遊》,將所得全數(5800台幣)捐給Motivation。感謝支持的曾玫燁、簡士評、陳秋文、鄭小姐、張小姐、李小姐、高先生、LEON&EMILY、LILY。感謝非常支持我的媽媽,她來澳洲探訪,在與Motivation駐澳代表見面後,便直說要捐款相助,並提醒我也要盡一己之力。感謝曾玫燁,我知道你並不富裕,但是相當慷慨!

【作家的一天】
把桌子搬出屋子,在微陽下,打開電腦。
腦袋裡滿溢了南美浪遊的點滴。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那景、那人卻仍鮮活地等待我的召喚。畢竟是我人生的第一場壯遊,它帶給了我極大的震撼,而我對它更是傾注了大量的熱情。Merlo小鎮裡待我如親人的藝術家朋友們,老奶奶Chi-chi和Lee,我日夜思念著他們。在智利北部,不顧一切遠從馬路另一端衝向我的智利小女孩,決心要把我這個迷途的旅人,送往正確的方向。人性的純真與善意,感化著我。被震撼人心的伊瓜蘇瀑布環抱,溪水爆發著聲響,我在熱帶雷雨下的瀑布裡奔跑,感到人類與自然力量相比之下的微小。偶爾,在南美辦簽證的恐慌,仍會讓我心跳加快,甚至在夜裡,侵蝕我的夢鄉。

很多人鼓勵我,將這段人生成長的體驗寫成書,和讀者分享。但是如何把這震撼、這歷程,轉譯成能夠讓讀者親身感受的文字,卻是一大挑戰。
我常常望著電腦躊躇著。

桌前這塊空地,我種了牛皮菜、蕃茄、玉米、南瓜、青椒,養了幾桶蚯蚓,幾個馬糞堆肥,在裸露的土地上盡量植上綠肥植物。經過這幾年的流浪遷徙,心裡漸漸形成一個理想的生活方式,一種尊重地球資源、善待環境、減少消費,一種純粹、簡單,又對著起自己良心的生活。自己種菜自己吃,是體現這種生活的方式之一。我是從小受著填鴨教育,在填充題、選擇題、是非題裡打轉長大的都市人,用雙手親自解決生活基本需求的技能幾乎為零。在陌生異地,我顢頇地摸索向前。

《南美浪遊》終於寫完了,雖然不甚滿意,也只能怪自己沒有才情。我再度跳上單車,探訪澳洲塔斯馬尼亞島的有機農場。急著為遲滯的菜園,無能的雙手,注入新的活力。

2006年底,在編輯們的鼓勵之下,我又開始著手第2本書《單車浪遊》,對南美結束後者幾年的生活做點交代。文筆不好,實在是不好意思再寫了。加上經驗告訴我,書一完成,作者就死了,只能任憑讀者解讀。這幾年來的生活伴侶歐立鼓勵我:「你一定要繼續寫下去。就算大部分的讀者都無法接收到你真正想傳達的訊息又怎樣?如果你的一生,能夠影響、打動了2、3個人,就已經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
我想起「半農半X」,要我們從小規模的農業中獲取自給自足,簡單生活,並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理想,積極地與社會保持聯繫。務農同時,我還應該發展這X,寫書是個很好的開始。

電腦關機,《單車浪遊》交稿了。我想,未來的幾年,我不會再去「浪遊」了。流浪遷徙,是我人生移轉、追尋的過程,現在方向找到了。我冀盼雙腳能在土裡生根,融入我生活的社區中,學習並回饋。保持毅力與恆心,堅持、享受理想的生活。

(本文同時刊載在華成出版社 「作家特寫」http://www.farseeing.com.tw/2005/farreaching/index.php)


【有機生活】參觀阿得雷德垃圾回收場

2007/03/03

送媽媽回台北隔天,我參加了老年俱樂部參觀阿得雷德垃圾回收場的活動。

澳洲幾個州在19世紀以前是各自發展起來的,沒啥聯繫。起先許多點是英國政府流放囚犯的地方。1834年通過的「南澳法案」,授權英國國王成立南澳州。「沃克斐爾計畫」(Wakefield Scheme)考慮到先前流放囚犯的殖民計畫失敗,轉而鼓勵一般已婚的夫婦舉家前來南澳發展。工業革命後產生的苦難與貧窮,產生一鼓動力,不少英國青年登陸。幾經爭議,阿得雷德被選為南澳首府。
直到20世紀聯邦運動興起,「聯邦法案」(the Commonwealth Bill)成立,聯邦政府才成立。

儘管如此,對我而言,澳洲各自為政、地方自治的感覺還是蠻重的。就拿我所在的阿得雷德來說,就政治疆界劃分說來,其實不算在阿得雷德市內,而屬於阿得雷德港安菲爾市(City of Port Adelaide Enfild)。整個大阿得雷德地區,有不少市。所以住在不同市裡,每年交給市議會的費用也是不同的,不過我們現在租屋,這些費用(包括垃圾處理費)都是地主支付的。每個市處理垃圾的方式也不大相同。

我們這次參觀的垃圾回收場,屬於大阿得雷德地區西北部管轄。
我一直覺得住在城市感覺很奇妙,雖然製造很多垃圾、很多廢水,但是這些廢物似乎都自動消失在我們面前。一種與土地、現實很疏離的感覺。很想知道垃圾到底到哪去了,是怎麼被處理的。有一回,在報紙上看到政府刊登宣傳垃圾回收的廣告,一張工人在工廠裡分類垃圾的照片,著實讓我震驚了一下,我還以為這一切都已經自動化了呢。

路程有點遠,順搭這次計畫主持人Alan的便車。不知是不是太久沒坐車了,狹小的車裡塞了五個人,大熱天40度,飛馳在大路上,覺得難受。身體自動調整,立刻陷入夢鄉。

我們在垃圾回收場旁設立的教育中心,聽工作人員解說垃圾回收的歷史及來龍去脈,隔著玻璃望著落地窗外成山的垃圾,和一臉無趣,分類垃圾的工人。
現在阿得雷德地區回收垃圾的方式大抵是這樣的,每家分配到3個約2百升的大型塑膠桶。分別收集一般垃圾 、回收垃圾及花園、菜園垃圾。一般垃圾被埋到掩埋場裡,回收垃圾則送到垃圾回收中心分類,再送出給處理公司再利用,花園垃圾則送往堆肥場。每週垃圾車來收一般垃圾一次,綠色垃圾和回收垃圾都是每兩週收一次。不管製造多少垃圾,各戶的垃圾處理費都是一樣的。
垃圾車把垃圾運來回收中心,工人開大型推車將回收垃圾推進一個大型處理機器裡,因重量不同,紙會與其他垃圾分離,末端工人則一一將其他回收垃圾手動放置到正確的管線上。光是塑膠就有5種不同的分類,看起來都很像,必須一一分類。像是牛奶瓶和瓶蓋是兩種不同的塑膠,必須分開。有經驗的人都知道,飲料或是牛奶被悶在罐子裡幾個禮拜之後,會變得很噁心,如果丟垃圾的人沒把瓶蓋分離,工人就得把把它們分開。這麼辛苦的工作。也難怪每個人都滿臉菜色。

解說的大姊非常活潑,戴了頂綠色假髮,像小丑一樣。大約她平時的對象都是小學生。當她講述垃圾收集的歷史時,提到,只要政府發給的垃圾盛裝容器越大,市民就傾向把它們裝滿,像無底洞一樣,好像不裝滿會虧到。讓我想到剛搬進來時,地主一再提醒我要記得倒垃圾,就是錢都已經付了,不倒可惜的心態啊。

離開舒適安靜的冷氣房,一股垃圾臭氣撲鼻而來。老人們往Pub去吃午餐。我和Bicycle Fish則到樹下啃食自製的午餐。出門前,Alan的妻子特地把我的午餐放到澳式便當盒裡─一個小提箱,裡頭放了一大個冰塊盒,真是周到。
Bicycle Fish告訴我,這些老人們可看不起我們這樣野餐的人哩。我倒覺得Pub很可怕。裡面要不是陰陰暗暗的,要不是擺滿了賭博遊戲台,要不是賭馬的地方。還一鼓怪怪的味道。老人們的食物,不外白麵包、炸薯條、炸XX、一大塊肉,和一點沙拉。我和Bicycle Fish都不禁佩服,吃這種食物,還能活到這般歲數,而且還很健康的模樣。要瞭解澳洲的普羅文化,尤其是鄉下,我相信Pub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說不定和歐洲的Cafe一樣重要。

後來,我們又來到塑膠再生工廠,這裡什麼塑膠都收,也是我回收塑膠袋的地方,每半年來一次。工廠吵雜、氣味濃重就不消說了。沒有舒適的解說冷氣房,大部分的老人們都躲在辦公室裡。只有幾個熱誠的,跟著經理聽解說。再生製品大約是樑柱等,好處是較不易受腐蝕,壽命較木頭長。不過目前價格還比木頭略高。經理認為,只要撐過這幾年,未來前景是相當看好的。

回到Alan家,因為Bicycle Fish的輪胎爆了,我有機會一覽Alan的相簿。想不到他在七0年代,就和妻子在一場35天澳洲─亞洲─俄羅斯─歐州的旅程中來過台灣。想不到台灣還曾是個旅遊熱點呢!這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小學的時候,我還是個很狗腿官方學校的人,當過小學自治市長。我崇信大人們教給我的教條,在學校推動垃圾分類。當時小學垃圾桶有藍紅兩種,分別丟棄可燃物和不可燃物垃圾。塑膠到底是可燃物還是不可燃物,一直是大家爭執的焦點。因為大人們告訴我,塑膠在XX度高溫下燃燒,是「無毒無害」的,所以我積極地鼓吹大家把塑膠歸為可燃物。有人質疑,我們在教室裡頭做垃圾分類,垃圾車來收,不又混在一起。但是我深信,大人們不會叫我們做這麼無聊的事情。
有一陣子,大人們花了很多納稅人的血汗錢搞過什麼「回收寶寶」之類的大型回收箱,我也積極地推廣大家使用。但是它們沒多久便不見蹤影了。
後來垃圾不落地的時代來了,垃圾分類做得有模有樣。我好奇,它們最後真得到哪去了。


【有機生活】嘻皮 老而彌堅

2007/02/15


「嘻 皮」的定義到底是啥?其實我也說不清楚。但是在阿根廷、紐西蘭或是澳洲旅行的時候,總有些人讓我乍看之下,直覺得這就是嘻皮。有一回,好友Bruce 的在紐西蘭的女友來訪,一頭長髮、消瘦、素食嚴律者、瑜珈老師,一種出自七0年代的感覺,我直覺以「嘻皮」兩字向環保鄰居Bicycle Fish描述她。

後來,Bicycle Fish說,他以前也是嘻皮,要帶我去見見其他「嘻皮」。他說,他一直以為,我會很喜歡這些人。他打了通電話給Ashley,說我對用太陽能製做水果乾有興趣,想去他家拜訪,順便見識見識他們的蔬果乾燥箱。

Ashley 住在城市西南邊,與幾個人號召成立了社區合作商店(Food Co-op.),而且他的住所也可稱為 co-op.,他們的家,一共住了六個人,而且二十多年來不變。這讓我非常驚訝,雖然知道一棟房子住越多人是越環保的,但是想到眾多人共處一室,理念不 合、溝通困難就頭皮發麻。想不到這些人可以分享類似的理念,成立合作屋,彼此分擔家務。

今天社區合作商店沒開門,直奔Ashley家。途中經過一個像是熱帶叢林的富庶人家,家門口丟了不少垃圾,包括一個古色古香的桌子。Bicycle Fish開玩笑說,相比之下,我住得那種’貧民區’,實在沒啥好貨可揀。我撿了幾本書,和兩個室內用的植物盆。

到 了門口,一眼望見Ashley獨特的信箱,一個斑駁的藍色信箱,上面畫了一棵樹,寫著:「WE LIKE TREE, NO JUNK MAIL, THANKS!」我知道,我即將進入一個迥異於阿得雷德大多數住戶的人家。往後門的走道旁,種滿了蔬菜,用鄰居間割下來的草作為mulch。
Ashley 留著一臉鬍鬚,消瘦,溫吞儒雅。戴了頂遮陽帽,熱心地向我介紹著他親手製做的蔬果乾燥箱。木架,玻璃平面,有個小風扇,正在曬夏天都會盛產的 瓜瓜。土地面積不大,還是有幾棵果樹,和幾隻雞。用自家泥土蓋得小房間。工作室前吊滿了自行車,當然,這是一個無車家庭。

最令人驚奇讚嘆的,是太陽能烤爐。基本上是一個鋁製的保溫箱,上層是玻璃,和一片反光的鋁片。爐內溫度為120度,正好在煮咖哩蕎麥,只需兩小時就可以煮好了。

Ashley 有兩個蓄水池,家用水除沖馬桶水外一律回收,也就是所謂的grey water。一般書籍都建議不要回收廚房碗槽的廢水,因為油膩、菜渣,容易滋生細菌。但是Ashley在屋外裝了一個澡缸,裡面有一層沙土,並養了許多蚯 蚓,廚房廢水相當適合用來養這些蚯蚓,經過層層過濾流出的水就夠乾淨,可以直接流進果園。Ashley還詳細記錄了每天的降雨量,他很嚴肅地告訴我,去年 阿德雷得的降雨量不到平均的一半,shocking。

進房,我們先洗手,準備吃午餐。肥皂是自己做的,洗完手的水流進馬桶,用來沖水。廚 房裡掛了一張大海報,上面寫著「Grow Your Own Grassroots Defiance. Against the Capitalsit Diet.」 下面寫著「Grow Vitamins At Your Kitchen Door.」
Ashley午餐吃自己種得芽菜,配自製優格醬。

告別Ashley,我神采奕奕。

後 來抽空到社區合作商店(Food Co-op)採買。合作商店位在社區活動中心一角。合作商店成立的目的是希望鄰里的人可以在這裡以低價購買基本食物,看店的都是義工。賣得食物多是有機, 或是地方生產的,而且絕對不販賣基因改造的食品。這裡賣得全麥穀類、豆類,正好都是我需要的食品,而且價格比中央市場便宜得多!同樣地點,禮拜六時,還有 販賣蔬菜的co op,運作方式基本上是禮拜1、2、3打電話預約欲購買的蔬果,然後禮拜六自己到社區中心打包、秤重。
頓時心生羨慕。如果住在這個社區,根本不用大老遠跑到中央市場,提得全家食物,手痠腳疼,在人群中鑽動等待。可以知道自己吃得東西是哪裡產的、與社區鄰居交流,而且至少可以省百分之20的費用!

回 家的時候,Bicycle Fish說,今天看店,與Ashley同住的Helen,和Ashley一樣,是很「政治正確」的人。然後他聒噪的說,你看,只有這種人,才可有辦法和 partner分離一年半載,而不以為意。Helen的partener就要前往心愛的韓國一年,去教「國際語」和英語。我不懂政治正確是啥意思,我也不 覺得離開在一起20幾年的伴侶一年半載有啥不好。
然後Bicycle Fish開始說,自己年輕的時候,一切都黑白分明,現在老了,發現有些事是黑的,有些是灰的,有些是白的,意思是Ashley這些人,可能還是黑白分明的 人,然後對「吃有機」似乎流露出輕藐。他繼續說,有些人說他這樣子,是老了,失去年輕時的堅持。不過我覺得Bicycle Fish還是有許多堅持,而且強烈地要求、想要說服周遭的人。

我更年輕的時候,顏色都混亂成一團。缺乏是非、沒有理念、沒有判斷、沒有堅持。經過幾年的遷徙轉換,見識這多樣的世界、人,我才漸漸建立起一些生活的信念,雖然有時仍搖擺不定,但是我很希望不要再繼續搖擺,知行不合一。我反倒是希望自己多幾分堅持。

而「有機」,在台灣更是很不一樣的事。那些左的朋友,不見得賞識、實踐有機。更常見的是,把有機當成有錢人的玩意。
記得兩年前回台,不識相地和大學同學談論起自己有興趣的有機農業,結果得到輕藐的回應,「有機就是,種不大的蘿蔔,賣得很貴。那種醫師老婆買得東西。」

不管是黑是白是灰,至少有些嘻皮,老而彌堅!


G彈攻擊!

2007/02/09

最近非常忙碌地陪著來訪的媽媽到處遊歷。
今天正從一場音樂會騎單車回家時,媽媽竟然遭到澳洲的仇恨單車騎士汽車駕駛丟雞蛋,衣服髒了,肚子紅了!而且心情很糟。
唉,彷彿一年多前剛來澳洲的我,幾乎每兩個禮拜就遇到類似的仇恨單車騎士者攻擊。心情也很差。

來澳洲怎麼能不騎單車呢?這才是體驗真實澳洲的方式啊。

一個患有疾病且空虛的富裕社會。

Ting
媽媽目前安然無恙,請各位親友放心。


【她方生活】我的寵物

2007/01/03

雖然身為蘇活族,還是隨著大家放了聖誕長假。
除了修好撿來的單車,等著媽媽來玩時用外。就是積極製做北京到巴黎用的單車。花了許多時間微調座椅角度,而且發現碳纖維後車箱的計畫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徹底沮喪了2天。
修練!修練!

還是談談最近得意的三種寵物。雖然不像貓狗毛茸茸的,但是它們都很可愛,不太挑剔,而且很實用!
他們分別是:
蚯蚓
compost
sourdough

有機會教大家養他們。


【她方生活】我的第一朵向日葵開了

2006/12/12

permaculture語錄:Value conflict as a mean to more creative solutions and broader perspective
將衝突視為產生更具有創造力解決方式,宏觀角度的機會

阿得雷德氣候持續發狂,繼兩天連日高溫40度後,竟然降到最高溫22度,早上還要穿外套。我想菜園裡的朋友們,一定比我還困惑吧?
有關單車旅行的內文算是寫好了,還有一些雜文、照片需要整理,應該專心工作,但我又恍神看起permaculture的書。

這本書名叫:「Lawns into Lunch, Growing Food in the City」,有別於其他理論、實務書籍,裡頭介紹了19個在城市裡實現permaculture,自己種菜自己吃的實例。相當受激勵!原來也有人和我一樣,拿報紙當mulch;也是到處撿垃圾,應用在菜園裡!也有與地主、鄰居溝通交流的困境,有人甚至因此開始主持社區菜園計畫!看到這些照片和故事,發現原來有這麼多人在做著和自己一樣的事!而且我是如此幸運,有這麼大,陽光充足的菜園,事實上,看到照片裡那些如森林般的菜園,我實在沒好好利用這麼塊大地呢!
2年前,我憨憨地開始利用後院在菜園裡種起菜來;沒事喜歡自怨自艾,抱怨自己不是從農莊長大,缺乏知識、技能,不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同時淹沒圖書館裡眾多五花十色的園藝書籍中。直到有一天農場主人Barry介紹我看了「The Permaculture Home Garden」後,才漸漸有了遵循的模式。照著書裡的方式培養compost、worm farms,育苗,漸漸從種子育苗,利用mulch鋪蓋田地,才有慢慢有點上手的感覺。育苗成功率越來越大,蚯蚓越來越多!希望哪天青蛙也可以來這裡住。
去年一直種不成的向日葵,今天開花了,好高興。

我知道自己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或許我好好和地主講解mulch的好處,他們便比較能瞭解我們在搞什麼鬼。可是我往往劃地自限,預設別人的想法,結果作繭自縛。這一點我一直很難克服。所以我也不覺自己可以成功地說服別人過著較環保的生活,也因此對世界的未來相當悲觀。permaculture很重視分享的概念,我應該好好實踐。

我時常想,如果回到台北,如何實踐permaculture。我想,發展社區菜園是最好的途徑。利用屋頂、角落種菜。食的事,種菜的事,終究是人、大家的事。必須協力來實現。


【她方生活】初夏‧能量流

2006/11/23

回澳洲已經將近兩個禮拜了,天氣忽冷忽熱。老天保佑,不要在有熱浪啦!不然植物們都得痛苦地受煎熬著!
由於日照長,氣溫也比冬天高了許多,人也精力旺盛起來,每天可以早早就爬起在寧靜的清晨跑步,到田裡拔幾片青菜,加上自己培育的綠豆芽和苜宿芽,就是非常美味的中餐;中餐做好,才慢慢開始享用麥片早餐。
晚上8點多才天黑,吃完晚餐後,可以在夕陽微風下做點農務。十幾天前播得種,都發芽了,有的已經可以移植到田地裡,生命力好旺!
真是美好的季節呢。

終於完成幾個月前接得翻譯書,內容還算有意思,就用語有點難懂,拐彎抹角,有點像以前看得法律教科書。最後幾天完成了注釋的部分,確實是有幾分枯燥,所以一番完就立刻上圖書館借書啦!

應該開始提筆寫另一本書了,不過還是忍不住看起永續農業(permaculure)相關的書。
做了點小筆記,
永續農業的倫理是:
愛護地球
愛護人類
分配剩餘
減少消費

永續農業的原則是:
任何東西至少有兩種價值 Everything works at least 2 ways
例如:雞吃掉蟲,和雜草,生蛋。

視為解決方案而非問題 See Solutions not problems
例如:妳沒有蝸牛的問題,而是你的鴨不夠!

合作,而非競爭 Co-operation not competition in work, communications and economics
例如:分享資訊和想法,讓所有人都可以過著永續的生活。

使之付出代價 Make things pay
例如:回收洗衣水、回收廚餘、有機垃圾

有效地工作 Work where it counts
例如:種東西前再除草,否則妳會發現自己一直在除草

讓所有東西發揮最大效能 Use everything to it’s highest capacity
例如:讓日光培育植物,溫暖屋舍,加熱水、煮妳的午餐

將食物生產帶回都市 Bring food production back to the cities
例如:在你家陽台、屋頂種菜。

幫助人類自給自足 Help make people self-reliant
例如:自己蒐集用水,自己發電。

減少維修、能源支出,獲得最高收穫Minimise maintenance and energy inputs to achieve maximum yields
例如:選擇一個取水的地方,可以保存最多的水,移走最少的土。

有趣的是,書裡提到把務農當作「開始能量流」(a flow of energy)。所有生物都需要能量來活動,而種植植物就是開始一股能量流。在妳的系統中,能量流從植物流到各種有機物中。
應該好好觀察菜園裡的能量流動啊!


【她方生活】澳洲不良印象

2006/11/12

12小時的飛行,終於在早晨抵達暌違4個月的阿得雷德。
因為我不在,沒人幫忙剪頭髮,Olly一頭長捲髮,伸開雙膀站在我面前,嚇了我一跳。2年前在亞洲騎單車旅行時,olly雖然沒刮鬍子,但都有理髮,不知捲髮長長的可怕模樣,原來像爆炸頭一般!
這次Olly騎著腳踏車來機場接我,順便把我的菜市場單車古藍也帶來了。我們高興地提著我的大包小包,出機場牽車,就在開鎖的時候,一群澳洲人經過,語帶譏諷地說,「腳踏車也要鎖,誰要偷?」,然後嘰哩咕嚕地邊罵髒話,邊嘲笑我們。
我立刻意識到,我回到澳洲了!

這幾天,有人嚴肅地跟我說,到落後國家旅行有多危險,「想想看,身上帶了2000千塊美金,在貧窮的西藏,那裡的人當然會想不顧一切地搶劫。他們是那種寧可為2000美金殺人的人。」我沒有回答,出了神。心裡想著的,是一年多前剛來澳洲的時候。場景是家裡附近的住宅區,我騎著小黑,拖著台拖車,拖車裡放了一包滿重的培養土,沒法好好操控方向,也騎不快。前方兩名澳洲人,手拿鐵棍,把我攔下來,向我勒索錢。我說我沒錢,「你看我騎單車,我很窮的。不然培養土給你們。」他們嘲笑著放了我,走的時候還揍了我的車一棍。Olly說我太窩囊,竟然說騎單車的人窮!報了警,警察來,開頭就問我搶劫犯是不是原住民,我說他們都是白白的高加索人。

南美一年,雖然背包在公車上被小偷割開,但沒掉過任何東西,反倒是回台北的時候,跟學妹借來的單車給偷了,在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路上。

這個世上有好人也有壞人,好人通常居多。我還沒見過什麼地方,是邪惡的。不過似乎大都會、遊客多的地方,確實比較容易遇到壞人。騎單車的好處,是看到一個地方的全面,知道世界有好也有壞。
至於媒體渲染過的「真相」,還是不用當真。我在充滿人情的阿根廷的時候,從新聞媒體看來,這是塊四處示威,政局動盪的地方。當我在智利看台灣的大洪水,好像把台灣整個都吞沒了。更別提這些「真相」在我們腦裡留下印象,我們再以此作為評判判斷的標準,結果就是杞人憂天。

澳洲朋友聊天時說到,一百年前,當白人騎著腳踏車到中國時,被丟石頭,這是沒看過單車的中國人作出的反應。事實上,在一百年後的澳洲,當我騎著斜躺車時,也有幾個人,從遙遠對岸的人行道,向我丟了一顆大石頭。我頓時明白,人類共同的本質。不管是一百年前沒見過單車的中國人,或是一百年後沒看過斜躺車的澳洲人,都有相同的反應。偷、搶、貪也是人類普遍之惡。

在澳洲被勒索、丟石頭,心頭如此不快,想來是因為我以為這裡的人民富庶,對澳洲抱持較高的標準緣故,但人其實就是人啊。


何處是家?

2006/11/08

又要出發了。長途的飛行讓人想都不願想。累啊。
生活又要開始轉換。
過去4個月,從澳洲回台北,騎單車上西藏又回台北,現在要回澳洲。

人有兩個家以後,又加上愛旅行,就變得有點複雜。尤其這兩個家,又是離個老遠。
真是情感的磨練啊。


Ting上廣播2

2006/07/31

雖然已經上過兩個節目,今天還是有點緊張。飛碟電台位在25高樓,台北盡收眼底,錄音室寬廣豪華,而且主持人梁引馨讓我自由玩耍拍照,哈!

播出時間:
(中)台中.com FM89.9 7月30日 14:00-15:00
(宜)蘭陽午餐 FM89.9 8月10日 12:00-13:00
(東)台東花路米 FM89.9 8月12日 14:00-15:00


Ting上廣播

2006/07/31

最近回台灣,接到五個廣播節目的邀請談論我三月出得書《南美浪遊》。
禮拜四和一位主持人共進晚餐。回到家已經11點了。雖然很累,因為明天第一次上現場,卻緊張的睡不著。隔天一大早起床,拿出自己的書K,深怕有什麼東西寫了,卻忘了。
為了怕遲到,雖然是10點半的節目,8點半就出門了。雖然捷運出問題,後來我又迷了路,還是老早就到了松江路上的中廣電台。在門外等著,一個瘦小的女生坐在一旁,穿著粉紅色套裝,女兒在她身旁玩耍著。仔細一看,原來是于美人。電視裡看不出來,原來這麼嬌小。
她在K我的書。花十分鐘把一切搞定真是了不起。10點她進播音室了,我把手上的書放下,看自己的書也會覺得無聊歐。10點25分,助理出來把我帶進錄音室。偷偷問一下,今天的重責大任──和于美人照相,這是我媽千叮嚀萬囑咐的事,沒照到是多麼的不孝。結果助理說,主持人沒化妝,應該是不可能的。這樣啊,心裡寒了一截,那今天的任務不就失敗了嗎?唉呦……
錄音室很大,一張大橢圓桌,沒看到錄音設備,就三隻大麥克風。于美人坐在正中央。她已經對我的頭髮大感震驚了,另一位主持人呂如中這也嚇了一跳。很難解釋,是為了單車旅行省水洗頭才剪成這樣的,加上Olly手藝有點糟,事情就演變成這樣了。唉,這個話題持續了很久。雖然是30分鐘的節目,大概是又放廣告又放音樂,還蠻輕鬆的。其間大家就像下課一樣又上廁所,又閒聊打屁。有位淑女來拜訪,話題都是她的造型變化有多大,服飾有多貴云云。4萬?一套衣服4萬?果然是不同世界的人啊。
其實接受廣播實在沒啥難的。時間其實一下子就過去了。問題答不好,或什麼的,主持人自然有辦法扭轉乾坤。不過也覺得自己真是太會掰了,連「神」都搬出來了。老天啊,謝謝你歐,幫我回答了一個我感覺蠻難的問題耶。呂如中還真是蠻認真的,書大概有認真念歐。難怪要有兩個主持人,各有其功能啊。
下午則是預錄節目,狹小的錄音室裡面,設備都很齊全了,好像只要一台電腦和麥克風的樣子。雖然是廣播節目,主持人其實都長得滿美麗的,聲音好聽那更是不用說了。這次雖然錄製半小時的節目,也是一下就過了,很多問題沒辦法處理到。
經過這兩次經驗,我想大概不會再害怕啦。